欢迎访问黑料吃瓜网

10年专注吃瓜

吃瓜质量有保 售后7×24小时服务

24小时咨询热线:4006666666
联系我们
tel24小时咨询热线: 4006666666

手机:13999999999

电话:010-8888999

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

地址: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

您的位置:首页>>热心吃瓜>>正文

热心吃瓜

我国古代腊八节怎样过

发布时间:2025-05-04 点此:392次

我国古代腊八节怎样过
腊八粥
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庖厨图
四川彭州汉代画像石中的庖厨图,右边一人正在煮汤粥。(本文图片均为材料图)
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倪方六
今天是进入腊月后的第一个节日——腊八节。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便是年;腊八粥,喝几天?哩哩啦啦二十三。”伴随着了解的歌谣在耳畔响起,腊八节一过,离新年就更近了。
在我国,阴历十二月俗称“腊月”,“腊八”即阴历十二月初八。腊八之所以能构成节日,与我国前期的“腊日”节俗有关……
腊日作为节日始于先秦
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”
在前期,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过的是“腊日”节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称:“十二月八日为腊日。”腊日是祭祀的节日,在先秦时已构成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中有这样的说法:“十二年,初腊。”意思是秦惠文君十二年,坐落西部的秦国效法中原地区习俗,第一次举办了腊祭。
更早的时分,腊日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,即古人所说的“腊有常月而无常日”。汉朝将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“腊日”,即《说文解字·肉部》所谓:“腊,冬至后三戌,腊祭百神。”
从历书上查一下,即可知道“第三个戌日”是哪一天。以2015年来说,冬至是阴历十一月“壬申日”,冬至后第一个戌日是阴历十一月十四“甲戌日”(2015年12月24日),第二个戌日是阴历十一月二十六“丙戌日”(2016年1月5日),第三个戌日是阴历十二月初八“戊戌日”(2016年1月17日)。可见,“第三个戌日”即腊日,正好在腊月初八这天。
“第三个戌日”是汉朝的规则,其他朝代大多是依据各朝的五行特点来确认的。南北朝时,南朝一度将腊日固定在阴历十二月初八;唐朝则是“以大寒后辰日为腊”……
腊日曾被古人视为一年之始
《史记》记载:腊明日“发阳气,故曰初岁”
由所以祭祀的日子,敬畏神灵的古人适当垂青腊日。在初八这一天,古人会举办许多活动,如打猎、游园等。武则天曾在腊日这天旅游上苑,还写下了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诗:“明朝游上苑,火燎报春知。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。”那么,我国人是怎样想起过腊日节的?这还要从我国的历法说起。远古时,我国人用的年历是“十月历”,而不是后来的“十二月历”。
司马迁《史记·天官书》记载:“凡候岁美恶,谨候岁始。岁始或冬至日,产气始萌。腊明日,人众卒岁,一会饮食,发阳气,故曰初岁。”这句话的大约意思是,大凡占候年景的好坏,一定要慎重地占候一年的开端。一年的开端,有的是冬至日,气愤刚刚萌生;有的是腊明日,人们过了一年,聚在一起聚餐,以引发阳气,所以称为一年的开端。
《史记》中的“腊明日”,便是“十月历”中的一月一日,即元日,也可称为“正岁”“腊岁”,适当于现代阴历新年。正因古人有在“腊明日”过新年的习俗,才有“人众卒岁,一会饮食”的现象。
为什么后来春节不是放在“腊明日”?司马迁给出的解说是,“正月旦,王者岁首”。意思是新年放在十二月历的正月初一,是帝王规则的。
远古时的“腊日”有五到六天是十月历多出来的时刻,平年为五天,闰年为六天,不计在月内,故称为“休废日”。“腊日”往后便是“腊明日”。这种腊日年俗,到东汉时仍有留传。
唐代腊八节热闹非凡
《腊日》诗云:“腊日终年暖尚遥,本年腊日冻全消”
远古腊日新年期间,古人要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,称为“岁终大祭”。在“十月历”被弃用后,腊日新年的功用和概念也随之消失,但“腊日”这个节日姓名和内容却保留了下来,并被移植到“十二月历”的腊日中来。
在唐代,从民间到宫殿都很介意过腊日,并留下许多与腊日有关的诗文。除上面说到的武则天的“腊日诗”外,杜甫、刘禹锡、岑参、卢纶、权德舆等许多唐代文人都留下过以“腊日”为题的著作。如杜甫的《腊日》:“腊日终年暖尚遥,本年腊日冻全消。侵陵雪色还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条。”杜甫这首诗写于唐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十二月,其时诗人回到京城长安,但这年的腊日气温失常,像春天降临,腊日居然化冻了。
腊日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是宋朝。宋朝民间尽管仍有过腊日的习俗,但通过唐朝崇佛之后,释教已深化宋朝人心,释教主题的腊八节正式构成概念并盛行。在南宋时,人们已以为腊八节是释教节日。南宋吴自牧《梦粱录》卷六“十二月”条中即称:“此月八日,寺院谓之‘腊八’。”
由于“腊日”与“腊八”都在腊月,且日子相隔很近,乃至重合,渐渐地人们便把两节兼并,祭祖、伐鼓驱疫等曩昔腊日的节日活动都被融入到了腊八节。
由于腊八节里的许多节日活动都是曩昔的腊日活动,所以至今不少当地仍称腊八节为“腊日”。《葭县志》在记叙时便称腊八节为“腊日”,在该日,当地人“以黍作粥,谓之餴饭,令儿子先食之”。
“腊八粥”一词最早呈现于宋代
《梦粱录》记载:“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,名曰‘腊八粥’”
腊八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是煮粥、喝粥,听说这与释迦牟尼的传说有直接联系。相传,释迦牟尼在苦行修炼时一度饿昏倒地,有一位好意的牧女把她所带的杂粮加上采摘的野果煮成稀粥,喂他喝下。释迦牟尼康复了膂力,在菩提树下默坐悟道,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。
释迦牟尼成道日,从此被定为释教重要的“浴佛节”。所以,每到这天,和尚便要诵经祭佛,并效法牧女的做法,以米、豆加果实煮粥,敬献佛祖。
最早的“腊八粥”一词就源于宋朝的腊八节。《梦粱录》卷六“十二月”条记载:腊八这天,“大刹等寺,俱设五味粥,名曰‘腊八粥’;亦设红糟,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,供僧,或馈送檀施、贵宅等家。”
从《梦粱录》所记载来看,“腊八粥”这一名词的确出自寺庙。但就粥自身来看,与朝廷入腊日赐食的准则有关,浴佛节煮粥与我国腊日煮粥,应该是一种偶然。
其实,早在上古时,寒冬腊月已有喝粥的习俗。《梦粱录》记载,在南宋,腊月不只有初八的“腊八粥”,还有二十五的“人口粥”(也叫“口数粥”):“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,名曰‘人口粥’。”南宋文人范成大在《村田乐府序》中对“人口粥”作过解说:“二十五日,煮赤豆作糜,暮夜阖家同飨,云能辟瘟气。虽远出未归者,亦留贮口分,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,故名口数粥。”本来,古人喝粥还有避瘟疫的考虑。
从我国各地的节日传说来看,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喝粥源于释教仅是一家之言,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观点。如“煮粥祭祀神农说”“祭祀八蜡神说”“留念岳飞说”“朱元璋忆苦说”等,这些腊八节构成的说法都与释教没有太多联系。
腊八被视为古代的“慈悲日”
《天津府志》记载:“以米豆枣粟杂煮之”“兼饲贫”
古人熬制腊八粥一定会趁早,在初八黎明前就要起火,有的人家在腊月初七的晚上便开端煮制了,以确保赶在初八天亮前将粥煮好,由于古人迷信“喝腊八粥越早越好”的说法。
河北固安等地有一句腊八节谚语,叫“谁家灶囱先冒烟,谁家高粱先红尖”,传食粥早,则来年五谷收成亦早。相似的说法在陕西一带曩昔也有,清乾隆《府谷县志》记载,今陕西府谷县一带,“又农家五更起食,谓早食兆来年早收”。
除喝腊八粥外,腊八节还有祈丰登、防瘟疫、占卜年景等许多内容。特别是明清今后,腊八节已被古人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,救济、布施成了主题。因而,腊八节也被视为古代的“慈悲日”。寺院僧尼所煮的腊八粥也称“佛粥”,佛粥一送施主,二济贫民。施主在接到佛粥后,一般还会回赠一些灯油钱或布施其他资产,苏东坡所谓“今朝佛粥更相馈”,说的便是这个意思。
有些当地的和尚在腊八节到来之前即开端化缘募米。清乾隆《延庆县志》记载,北京延庆,“和尚前期沿门募米,至是日,作粥布施贫民,与他处同”。许多非信佛之家也会在腊八节馈粥施粥行善。据《华阴县续志》记载,陕西华阴一带,“好善者募敛米面,设粥通衢,以施乞丐、行路之人”。清光绪《天津府志》中则记载了天津在腊八这天的善举:“以米、豆、枣、粟杂煮之,曰腊八粥,兼饲贫。”
告发/反应

相关推荐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24小时咨询热线:

4006666666

微信咨询
黑料在线网
返回顶部